鰲峰社區是我幼年時生活的老家,然而人們往往對於千里外的異國地理歷史能花時間去熟悉研讀,卻對身邊最親密的事物,經常忽略而無知.我也是經過十數年後,才驚覺原來我對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竟是如此陌生而無知.
鰲峰社區位於清水鎮鰲峰山腰上,緊鄰著清水鎮最香火鼎盛的廟宇_俗稱"觀音亭"的清水紫雲巖,鰲峰山舊稱牛罵頭山. 由於清水原屬於原住民拍瀑拉平埔族的牛罵社的範圍 , 所以 " 牛罵頭 " 是出自原住民的社名譯音.牛罵頭改名為 " 鰲峰 " 是因在清代時 , 清水的文風興盛 , 科舉人物眾多 , 是全縣之冠 , 有 " 獨占鰲頭 " 的意思 , 由此可見清水的文風至古鼎盛.
日據時代,因為清水埤子口有一股終年不歇,冬暖夏涼的清泉, 所以日據時期又名清水 , 在民國九年正式改名為"清水" .
圖中遠方廟宇即為紫雲巖,是台中地區最大的觀音廟,濱海地區人士稱紫雲巖為"觀音亭".相傳,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有一位不知名的瓦匠從泉州來台,準備前往神岡,自海邊一路行來,經過紫雲岩的現址時感覺累了,便在一棵大榕樹下憩息進食,當時他耽心污瀆了神明,就將身上所帶的觀音佛祖護身香火袋懸掛於樹上,等到歇畢繼續上路,卻把香火袋忘了。一年後,有一天夜晚,此樹突然發出燦爛的光芒,當地的百姓越看越奇,白天大家結夥前往一看,原來只有一個香火袋掛在樹上,別無他物,到了夜晚,又是燦光四射,一連數夜皆是如此,百姓於是知道此乃神物,便紛紛膜拜,也果然有求必應,紫雲巖便這樣蓋起來了。
還有一段傳說也很有趣,據說,紫雲岩的廟宇落成後不久,漳泉械鬥發生,漳州人以葫蘆墩(今豐原)一帶為據點,泉州人則以海線一帶為地盤,互相殘殺不休。有一次泉州人失機敗退,漳州人乘勝攻入鰲峰山嶺,推進到紫雲岩附近時,突然有一位身穿純白方裙的婦人騎馬出現,還率領著大隊女兵,手執寒氣逼人的寶劍,威風凜凜擋住去路,漳州人望之生畏,紛紛回身逃竄,泉州人則乘機反擊,最後終於反敗為勝,保住了家鄉。事後,大家盛傳那位白衣婦人就觀音佛祖顯靈,由於此一奇蹟出現,使得漳泉之間自此烽火永息,和平相處。
舊時清水屢遭山洪侵襲危害,清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五日,晝夜暴雨不停,山上舊築各條石頭堡,崩潰殆盡,沿街居民被其漂沒者無數,廟亦遭劫,幸佛像佛座安然無恙。鄉賢而時任臺中廳參事蔡運舫、區長蔡敏南、士紳楊澄若等人再發起重建,為求一勞永逸,倡議同時修築廟後堤防,以是請於督憲,承蒙撥款補助。此時四方善士,聞風響應,捐資獻財,挑箕荷鋤,喜躍捐工。乃於民國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日本大正五年)施工,費時六年,廟後堤防亦同時峻工,堤名為觀音堤,即現在之堤防。堤高一丈二尺,長二百五十間,堤高而偉,堅而固,非但廟宇賴以永安,清水全鎮居民亦得藉以安枕,再無山洪危害,也是托觀音佛祖的福蔭.而這幾條城牆狀的防洪石頭堡,也是我兒童時期的遊樂場!
現在鰲峰山已經規劃為一個市鎮公園,園區包括「牛罵頭文化遺址」、歷史步道、震災紀念碑、神社崎、槌球訓練場、扶輪亭、兒童親子活動中心、台中縣自行車場、雕塑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外丹功訓練場、太極拳訓練場、橫山日治時期的戰備地道(俗稱鬼洞)、石瀨頭扶輪園及休閒烤肉區等各項休閒遊樂設施。是一處非常適合家庭休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