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灣 位於高雄市西側,壽山西南端山麓下,北瀕萬壽山,南臨旗津半島,為一黃澄碧藍的海水浴場,是一處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灣澳。
地質屬珊瑚礁石灰岩,岩質極易為海水浸蝕,於是崢嶸奇形石岸綿延,長久以來,西子灣一直是高雄人欣賞日落的好去處,因為黃昏是遊西子灣的最美時刻,海潮覆岸,前來欣賞夕陽紅霞及看船的人影在堤防上三五成群,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入夜後的西子灣風景區,風光更是旖旎,情侶雙雙成對在防波堤上靜聆海濤,眺望漁火,別有一番情趣,隧道口的詩石公園也名副其實,詩情畫意,穿過沿海小路,可在礁岩區從事海釣,其樂無窮。而中山大學就座落於西子灣風景區內,倚著壽山,傍西子灣,讓西子灣更添人文氣息。
至於西子灣的名稱由來已難考據,傳說西子灣在清朝初年,稱為「洋路灣」或稱「洋子灣」,當時蛇蟲滿地、荊棘叢生,不知始至何時改名,卓肇昌(字思克,鳳山縣庠生,本市左營人,卓肇昌夢采之子,由拔貢生而登乾隆庚午舉人)有「鼓山八詠」詩,其中之一為「斜灣樵唱」(斜仔灣曲徑紆迴,石峰松蔭,樵人憩息,景絕幽靜。詠為「忽聽樵子唱,躑躅下前山;几曲斜峰亂,一肩落日還。」),而「斜灣」一詞別無記載,與「西子灣」用閩南語讀之,卻有諧音之雅,或許即為改名之始;亦或因其地風景太美,故有人用美人之名命之,以示美如西子(西施)之意。
西子灣開發始於民國十二年,當年日本東宮皇太子裕仁天皇,渡台作壽誕之旅,「避壽」於打狗山(萬壽山),日官為了趨炎附勢,遂興建「壽山館」於西麓西子灣畔,作為太子駐足的泊所,並將週遭闢為花園,這即是西子灣人工美化的開始。
由於壽山館的特殊景觀,而成為日皇宗室渡假憩息之處,在哨船頭旁有一隧道動工於民國十六年,直至民國二十二年始竣工啟用,日人稱為「壽山洞」,它穿越壽山直抵西子灣海灘,此即為西子灣隧道的開發始末,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在高雄市政府大力支援下,對於西子灣風景區積極開發,民國六十六年,西子灣正式對外開放。
而中山大學於民國十一年在廣州石碑創校後,因抗日戰爭南遷,至民國六十九年七月,使在高雄西子灣現址復校,如今的西子灣除了海水浴場外,其他地區的產權,皆為中山大學之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