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Chu & Digital Photo (朱健炫的數位攝影世界)- 手札部落格
http://www.photosharp.com.tw//Blog.aspx?MId=99421      
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淺談「寫實攝影」本質之一(朱健炫 著,轉載自「攝影天地」)   (點閱4108228)
器材分類:其它 / 其它 / 其它    日期:2013/9/15

好長一段時間,曾專心於「寫實(紀實)攝影」的領域裡,也因此對攝影是否為一門「藝術」產生懷疑,更延伸而就「審美」是基於「主觀」或「客觀」有所糾結;對「藝術」的價值係取決於「內容」還是「形式」?總是有過極矛盾的掙扎!然而,三十餘年下來,我的結論是──

 

所有「藝術」的「審美活動」,完全基於一個「感動」!

也就是說,甚麼叫做「美」?「美」乃是在於「感動」 ……

 

「現代寫實主義攝影」便是為了拍出一個「感動」而生,也為了拍出「感動」,它需要許多基本技法,這些技法說穿了,全是由「決定性瞬間」這個偉大的概念延伸而來--譬如:搶拍( Snap Shot )、偷拍( Candid )和「等」的功夫,以及如何營造「主體」的突出,也連帶使「主體」突出「主題」,最重要的是怎樣透過「系列組合」( Photo-Series,簡稱「系列照片」,日本稱「組寫真」)方式去包裝作品,使「攝影」完全昇華成「表現性藝術」的高境界。

 

但是要專研這些技巧方法之前,依然必須弄清楚:何謂「寫實主義攝影」之定義與特質?這個「本體論」弄懂了,「攝影」將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曾刊登於「攝影天地」雜誌的連載,茲轉貼在此以供大家切磋之用,並請不吝指教 ……

 

**********************************************************************************************

第貳篇 「寫實主義」之定義與特質

 

第一章 「寫實主義攝影」之定義與理論

 

一、 由「寫實攝影」一詞談起

 

中文的「寫實攝影」(中國大陸謂之「紀實攝影」)一詞﹔應係由“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意譯而來。就英文的字面解釋,它真正的含意應該稱做「記錄攝影」才對。不過以其定義所涵蓋的層面來看,「寫實」兩字倒是譯得十分貼切!

                關於”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 ICP 攝影百科全書」( ICP The Encyc1opedia of Photography 1986 年版, 2-1-1 )曾有詳盡的詮釋﹔它認為此名詞含括兩種意義﹕

                (1) 就廣義言,任何攝影都是一種「寫實」( Documentary ,當然說是「記錄」也可以)。若依此講法,則除「畫意主義」( Pictoria1ism )中那些「人工製造」的「作品」外,所有攝影 乎都在「寫實」的範疇裡(包括「純攝影派」)!而基本上,攝影所具之「寫實」功能,自來即無人能加以否認! 

            (2) 就狹義言,它指的是一種「社會記錄(或寫實)攝影」( Social Documentry Photography )。其主要目的在透過相機,去關懷、揭露社會貧困、殘酷的一面,進而影響使其獲得改造。

                內涵層面看,「寫實攝影」應較傾向於狹義的界說﹔但依其包容性看,廣義的解釋反更合乎其理論基礎,而「社會記錄攝影」不過是它真正定義的一部分﹔可是其中所顯示「愛」與「關懷」的「創作動機」,無論就早期之歷史沿革,或爾後「現代寫實主義」旗幟下之「報導攝影 」( Journa1istic Photography ),其所努力之鵠的無不在此!

然而,「寫實攝影」最後形成一種「主義」-—亦即一種意識形態的指導理論——其間自然歷經數度的整合。在上一篇「歷史的回顧」中,我們即已窺知其整個歷程﹕從極早期「戰爭攝影」的「純記錄性」(純寫實性),再加入前期「社會記錄攝影」的「社會關懷」(Soeia1 Concerned),以及中期「攝影分離派」對「忠實」的詮譯和F.S.A.攝影群之「人文思想」,最後融合了「報導攝影」的「方法論」(含括「速寫」—Snap,「偷拍」—Candid,「決定性的瞬間」及「系列組合」理論...等)而形成一種具指導原則的「思想、信仰和力量」。

 

二、 リアリズム

 

不過在台灣,早先對「寫實主義」精神之擷取,顯然並非來自歐、美,反而是移殖自日本!一般而言, 1950 年代活躍在「寫實攝影」世界裡的前輩們,大部分對日文的造詣遠勝過英文,例如﹕李鳴鵰、張才、鄧南光 ...... 等人(作品見【圖2-1-01】 ,【圖2-1-02】 ),他們不是留學日本即曾接受過日本教育﹔因此 1950 年代「土門拳」及「木村伊兵衛」的「 リアリズム 」(即“ Rea1ism ”之「外來語」。 2-1-2 )思潮,便在台灣的攝影界出現!(作品見【圖2-1-03】,【圖2-1-04】

 

【圖 2-1-01】 大約 50 年前,萬華、板橋間橫跨有鐵橋(現已改建,即今之華江橋),當日交通不便,販夫走卒不絕於途。畫中一青年苦力,跣足而行,豔陽下疲累之餘,席地而坐,借陰蔭一角靜酣然入睡!──李鳴鵰攝(湯思泮老師提供

 

 

【圖 2-1-02】 這是已故大師張才的寫實作品。張先生 1935 年赴日,求學於「東洋寫真學校」後轉至至日本「新興攝影運動」的推手「木村專一」之「武藏野寫真學校」寫真科。所謂「新興攝影運動」即孕育自德國的「新即物主義攝影」,「新即物主義攝影」後與美國的「純攝影主義」結合,改變了世界攝影史。--張才 攝(湯思泮老師提供)

 

 

【圖 2-1-03 】 土門拳倡導的的「 リアリズム 」,可由其作品中看到所謂「絕對非演出の絕對スナップ」 以及「カメラとモチーフの直結」之理論。--1931年,土門拳 攝於伊豆

 

【圖 2-1-04】 昭和 21 年( 1946 年)土門拳攝於淺草。日本戰後之慘狀不言可喻。 這是所謂「 カメラとモチーフの 直結 之真諦,強烈的人文主義隱喻手法。

 

 

當時「リアリズム 的兩句口號──   

 

「絕對非演出 絕對 スナップ (即英文” Snap ”「速寫」)。」 以及

    カメラとモチーフの 直結」(註 2-1-3)

 

一時被視為「金科玉律」!

        顯然地,這兩句口號的精神完全承襲自「攝影分離派」以後「寫實主義」的部分理論,像:

        リアリズム 」的第一句名諺──

        「絕對非演出 絕對 スナップ 。」

 

「非演出」之思想精髓,即濃厚地有著「直接」( Direct )與「純淨」( Pure )的“ Straight ”味道﹔而「 スナップ 」則是源於 1860 Sir J.Herschell 創造的名詞” Snapshot ”,歷經「新聞攝影」的發揚光大,後由 H.Cartier Bresson 集其大成之所謂「決定性瞬間」( Decisive Moment )下的產物。

 

  「リアリズム 的另一精髓就是──

カメラとモチーフの 直結」 (「相機(或攝影)與主題意識之直接」)。

   

カメラ 」即“Camera”〈相機〉之外來語,「 モチーフ 」即“motif”〈主題意識〉之外來語;由整句的中文翻譯看,已不難瞭解個中之點滴。

「土門拳」曾就此闡析說:「『主題意識』切勿受空氣中甘美之情緒所醞釀出的氣氛囚限住,須本 …… 、批判的、社會的、冷漠客觀的眼光,及必要的 利精神以為之 …… 。」(註2-1-4

這與他們口中所說之ストレートフォトグラフィ (Straight Photography)或「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フォトフォトドキュメンタリー (Documentary photo/Photo documentary),又有何兩樣?

事實上,「土門拳」爾後推動的「風土風景」攝影(如【圖2-1-05】 ,相當於我們的「鄉土民俗」攝影),亦是「 リアリズム 」的延伸;而「風土風景」攝影中強烈展示的內涵與張力,實際上就是「社會記錄攝影」的「人文」訴求和「報導攝影 」的「方法論」。這與他跟「木村伊兵衛」間相互的影響有極大關係。因為早在戰前,「木村」即曾接受日本「報導攝影」先驅—─「名取洋之助」(2-1-5 的理論與技巧的薰陶。相信這對戰後兩人在「 リアリズム 」思潮的推動上,應該有其因果關連。

 

1、新粉細工    浅草雷門   昭和29年  
                2、敬送出征兵士    銀座   昭和12年
                3、室生寺 十一面観音立像頭部  昭和41年
                4、旋轉傘的小孩 東京・小河内村 昭和12年頃

【圖2-1-05】「風土風景」是土門拳將風景攝影分成四類中之一類,其實就是 リアリズム 。日本早期將「風景攝影」分成:自然風景,城市風景,風土風景,心象風景四類。--土門拳 攝

 

基此,亦可見其對作品中心內涵之重視,綜合以上理論,「 リアリズム 」之界說特質已與「現代寫實主義」定義十分切合。可是相對於「風土風景攝影」的理論言,「 リアリズム 」的定義便顯得並不週全。

 

三、   Realism ”乎? 「寫實主義」乎?

 

再者,關於「リアリズム 的英文Realism一字,在許多介紹「西洋攝影史」或「意識派別」的國外書刊上,竟然僅於論及「新即物主義」背景時才偶然出現,其他地方都付之闕如!這毋寧是件十分奇怪的事!因為在台灣「寫實主義」一詞已被叫了五、六十多年!除了“Documentary Photography”是「寫實攝影」真正的譯名來源外“Realistic Photo”或“Realism”亦經常被引用,像何藩所著「現代攝影欣賞」就是個例子。這或許受「リアリズム 所造成之一種「想當然耳」的影響所致。

  不過依個人的淺見,以“Realism”用來詮釋攝影史上的「寫實主義」並不為過。因為在西洋文學及美術史上,“Realism”指的是十九世紀末葉的一個流派。它的理論基礎建立於﹕「藝術創作應以『忠實』的態度,照著『對象』客觀地加以描寫」。歷經「新興文藝運動」之後,“Realism”遂成繪畫的主要課題。而法人G. Cowrbet,則是美術史上第一位自稱為「寫實主義」的畫家。他主張:

    

1.反對「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唯美」論調。

2.反對繪畫只一味取材自神話或傳說中「唯美」的事物。

3.繒畫應完全展示自己時代的風俗與理念即「時代性」。

4.以民眾現實日常生活為題材。(註2-1-6

   

縱觀當時這派畫家的作品(如【圖2-1-06】,【圖2-1-07】),均強烈地譏諷人性,批判權貴並深刻地描繒勞工生活。像這種以「人文」訴求為「內涵」,以「忠於現實」的「求真」精神,及摒棄「唯美」調調的理論,簡直就是「現代寫實主義」的翻版。是以引用“Realism”—詞來涵蓋攝影的「寫實主義」,我個人認為是適當的!

【圖 2-1-06】 「拾穗」是著名的「寫實主義」(現實主義)世界名畫。是美術界落實於生活與工作之描繪並和現實世界結合為一體的實例。── 1863 J.F.Millet 畫。

 

       

2-1-07 「狩獵」,寫實主義大師 G. Conrbet 所畫。繪畫終於走入社會下層,將平民生活忠實的反應。

 

 

 

 

四、 「寫實」與「報導」之間

 

另外,在上一章我們曾提過,「社會記錄攝影」(「廣義」講即「寫實攝影」)與「報導攝影 」間有其微妙的互動關係。也就是其中一種的狹義解釋,即被規範於另一種的廣義的定義裡。

        事實上,國外書籍中論及“Documentary Photo. Journalistic Photo. 兩系統時,—般而言分成三種方式介紹﹕

(1) 兩者各自獨立分開討論。但討論到最後,居然矛盾百出﹔尤其在介紹歷史沿革及人物時,竟幾乎處處雷同,頗有「殊途同歸」之「妙」(「謬」)!

         (2) 介紹“Documentary Photo. 時,把 Journalistic Photo. 歸入前者範疇中一併討論。

         (3) 把“Documentary Photo.”(特別是“Social Documentary Photo. )納進 Journalistic Photo. 系統內介紹。

        以上除了第(1)類,筆者深感頗值商摧而不敢苟同外﹔第(2)類與第(3)類牽涉的,依舊是兩者所謂「廣義」和「狹義」間,相互不同之解釋所致。

        關於“Documentary Photo. 之定義,前面已詳細介紹過。至於“Journalistic Photo. (或“Photo- Journalism ),其界說亦同樣可就「廣義」與「狹義」兩層面剖析﹕

        (1) 依廣義說,凡具「故事性」「通俗性」「時代性」,而得以「報導方式」(特別是在雜誌、書刊、報紙上)展示的攝影手法,即是。因此,舉凡社會、生活、政治、體育、科學、醫葯、戰爭、未來......等攝影,均為「報導攝影」(所謂「新聞攝影」(Express Photo.)亦屬其中之一支)的勢力範圍,甚至「動物」、「建築」攝影也被包括在內。

        (2) 就狹義言,「報導攝影」的真正含義,指的是「馬格南」“Magnum”攝影群作品中所蘊含強烈「人文關懷」的攝影方式。這是「報導攝影」移殖美國後,所發展成之特有的內涵。

  綜合以上的詮譯,我們即可易於自【圖2-1-08】(圖八)【圖2-1-09】(圖九)兩表中,全盤了解其間的互動關係﹕

        (1) 狹義的「報導攝影」(即「人文的報導攝影」)含括於廣義的「寫實攝影」之中。

        (2) 狹義的「寫實攝影」(即「社會記錄攝影」)含括於廣義的「報導攝影」之中。

  而事實上,「社會記錄攝影」其本質幾等於「人文的報導攝影」﹔也就是說,兩者的狹義解釋近乎是同一樣東西!

    也因此,規範兩者的中心指導思想「寫實主義」,亦同樣有「廣義」及「狹義」的解譯。以【圖2-1-10】(圖十)為例﹕

 (1)「廣義」的「寫實主義」即為兩者的「聯集」。如【圖2-1-11】(圖十一)斜線部分

   (2)「狹義」的「寫實主義」即為兩者的「交集」。如【圖2-1-12】(圖十二)斜線部分

亦即「社會記錄攝影」或「人文的報導攝影」。事實上,「現代寫實主義」的精髓,主要以此為本。

 

 

 

五、 「寫實」定義的再出發 —─至真、至善、至美

 

一般來說,「報導攝影」到了「馬格南」“Magnum”以後,明顯地與「社會記錄攝影」匯集一流,形成一種以「人文關懷」為主導的攝影思潮,我習慣稱此為「現代寫實主義」( Photo. Contemporary Documentary)時代。

    所謂「現代寫實主義」,其定義含括下列「三」特質:

        (1) 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以闡揚「人文主義」為其「內涵」及「本質」。而所謂「人文主義」,即是以「人本」為基礎之一種詮譯「人道」的、「人性」的、「人倫」的、「人權」的、「人生」的,以及「人種」的「主義」。攝影不只是「出世」的藝術品,更是「人世」的傳道工具──這是「至善」。

       (2) 忠於「真實」並發揮相機特性是攝影的基本理念。而所謂「真實」,不單僅如「純粹攝影主義」所強調「直接」興「純淨」之兩要素,只是平凡地拍出「表像」的「真實面」罷了﹔要求的是更進一步去揭露「真相」,並不計代價地去追求「真理」!——這是「至真」。

       (3)「美」不是攝影「唯一」的生命。「寫實主義」的「美感」是來自於前述「至真」「至善」境界之昇華所烘托而成的「感動」。「美」是因「創作者」與「欣賞者」間一種「心靈溝通」下的相互「認同」與「肯定」而產生,不僅是「直覺反射性」的,也涉及「知覺」甚至「概念」!不是如「畫意主義」刻意表現之「純直覺性」的「唯美」而已。── 這是「至美」。

        套句中國人的老話,即是務求達到一個「真」「善」「美」之理想境界!

        前述三特質之更高層次及更深入之探討,爾後我們將闢專章剖析。至於為完成此三特質之目標,一些「現代寫貫攝影」應具的技巧與能力,亦將獨自提出討論,以便澄清「方法論」與「意識思想論」間的分野。

        我們應自信﹕路,是無限的寬廣!

        ──尤其是「寫實主義攝影」的路。

 



〈註  2-1-1 〉“ ICP , The Encyc1opedia of Photography Crown Publisher lnc. 1986 P.150-1

〈註 2-1-2〉 1950 年〈昭和二十五年〉,「土門拳」在 アルス カメラ 」月刊 8 月號,於評審「每月例賽」時,首先提出了 「 リアリズム 」理論,及文中之兩句名言:「絕對非演出 絕對 スナツプ 」與「 モチーフとカメラの 直結」。 此說一時蔚為風潮,影響日本攝影界至今

〈註 2-1-3 同〈註2-1-2〉。  

〈 註 2-1-4〉 同〈 註 2-1-2 。當時「土門拳」謂:「 モチーフが 雰圍氣 かもす 情緒 われないだけの 、冷 たい 客觀的 ...... 、批判的 、社會的 、銳 精神 必要 とする ......

〈 註 2-1-5〉 1933 年〈昭和八年〉,「名取洋之助」自德國返日〈見第一篇第三章第五節〉,為向海外介紹現代日本,創設了「日本工房」,並引進豐碩的「 フオトジヤーナリズム 」〈即「報導攝影 主義」, Photojournalism ,他們謂之「報道寫真」〉理論。 自「日本工房」第一期始,「木村伊兵衛」便參與在內,且互動頻繁。 見:松本德彥著,「昭和 をとらえだ 寫真家 の 眼」 1989 年「朝日新聞社」發行, P.156-7

〈註 2-1-6〉參考:蔡辰男總監修,「21世紀世界彩色百科全書」,1981年,百科文化事業〈股〉公司發行,第九冊P.2750-1

 


內部引用此文章 》 外部引用網址: 由於外部引用的廣告太多,暫時關閉外部引用的功能 !!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應列表 ( 1 )
uffo 留言於2013/9/15 下午 04:47:52  
棒*精湛

欲回應請先 登入

引用列表 ( 0 ) 為避免不當廣告,新的引用預設為隱藏,作者本人開啟後,其它網友才能看見。
  此文章未被引用

印象工場 攝影家手札 版權所有 © 2008 Photosharp Taiw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