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Diary 我的攝影日記- 手札部落格
http://www.photosharp.com.tw//Blog.aspx?MId=69      
文章內容
上一篇
南投桃米紙教堂   (點閱1564843)
器材分類:Nikon 尼康 / 數位單眼 / D90    日期:2010/3/9

南投桃米紙教堂離日月潭很近,是兼程到中部攝影或休閒活動的好所在 。

DSC_0393BBBQA

 

1999年的9月21日,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襲擊台灣中部,短短102秒的晃盪,造成地毀牆摧,生離死慟,瞬間夷平了許多家庭的天倫夢,而位居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鎮在這一場地震中共有6,206棟房屋全倒,205位鄉親罹難。

  921大地震,讓我們見識到毀滅的力量與無情,但也看見重生的堅毅和人與人之間那份愛與互助。在震後的第六天,日本「神戶元氣村」的義工們,就趕抵埔里,進駐在謝緯紀念營地達數月之久,與台灣的志工投入搶救、搭建組合屋等行列。而日本的學者、NGO組織也紛紛前來,分享他們的重建歷程與社區營造的經驗,建立彼此跨越國界的珍貴友誼。

2005年1月,受邀參加阪神地震10周年紀念活動的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台灣921地震重建區的社區夥伴造訪野田北部時,社區居民在Paper Dome舉辦台、日震災第市民交流會時,得知隨著復興的步履,紙教堂Paper Dome計畫拆除移建,在他上台致詞時,突然迸出:「當Paper Dome功成身退之後,能不能將它移築到台灣,作為台灣和日本在社區營造及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此舉,意外開啟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的契機。


  其後,日方成立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執行委員會,並透過教會信徒、NPO組織鷹取社區中心以及野田北部社造協議會等網絡籌措Paper Dome的拆解、海運資金,總共超過400人響應。


  2005年5月29日,Paper Dome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就進行解體作業,正式劃下十年來在神戶的休止符。「Paper Dome竟然可以成為台灣跟神戶連結的重要象徵,這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一手看著Paper Dome從興建到拆除的神田裕神父說。她的拆解簡單而迅速,連同打包只花了五個工作天,而新故鄉基金會也派員參與拆解作業,詳細紀錄相關細節。6月23日,貨車依序將所有的物件運送到神戶港,搭乘「國家號」貨櫃船前往台灣。

2005年新故鄉基金會成立附設「社區見學中心」(簡稱新故鄉見學中心),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的「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為基地,串連台灣深具特色的社群,要將快樂的旅遊與有趣的學習融合一起,透過五感展開生態的、技藝的、產業的、料理的、地震的體驗學習,在感性與知性中,領略家園豐沛的生命力。

「新故鄉基金會是」擔負起2200萬的興建經費的責任,單靠著在地NGO的力量,促成Paper Dome在台灣的再生,實在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Paper Dome的再生,也歷經一年的規劃、一年的申請作業,在附屬和周邊設施日趨完工之際,2008年1月25日,「新故鄉」舉辦了「千人立柱」活動,從澎湖、花蓮、台北、台南……超過1千位前來參與立柱活動的朋友,紛紛齊聚在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工程現場。新故鄉見學園區終於在2008年9月21日開始正式營運。
其他資訊請參考:新故鄉見學園區網站
<a href="http://paperdome.homeland.org.tw/pd/about/about.htm" rel="nofollow">paperdome.homeland.org.tw/pd/about/about.htm</a>
<a href="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3-3.htm" rel="nofollow">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3-3.htm</a>

 

坂茂建築師的軼事

一九五七年於東京出生的坂茂,高中時熱衷橄欖球和素描,並在住宅設計的課程表現傑出,因而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建築師。一九七七年茂負笈美國南加州建築大學,之後進入古柏聯盟就讀,一九八六年,自美返日的坂茂,暫任職於東京的Axis Gallery,負責展覽會場的設計工作。

一次坂茂負責芬蘭知名建築師Alvar Aalto的家具展規劃,因為經費不足,無法使用Aalto一向愛用的木材來裝潢,且展期只有短短的三週,展覽結束後如何處理這些木材也是問題。於是,坂茂靈機一動,改以成本低廉的再生紙製造的紙管為素材,設計展場的內牆、天花板和展示台。


而這次的經驗,讓坂茂意外發現紙管的強度遠遠超過想像,心想,說不定可以拿來作為建築的結構材,「紙建築」的想法,首次在他腦中浮現。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設計博覽會中,坂茂以四十八支表面經過蠟紙防水加工的紙管,完成了「水琴窟的東屋」紙建築處女作。

三十二歲那年,坂茂為了紙建築登門求教七十歲的結構專家松井源吾,兩人並成為忘年之交,松井一席:「結構技術並非為了限制什麼而存在,而是為了突破限制,擴大可能性而存在。」深深左右坂茂的建築觀。

迄今,坂茂完成的紙建築近二十座,詩人的書庫、紙的家、紙的精品館、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紙教堂……坂茂讓一棟棟紙建築成為可能,並受到世界的矚目。
坂茂( Shigeru Ban )是現今國際最受矚目的中生代建築師之一,從東京三宅一生的展示場、二○○○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紐約「游牧博物館」到法國龐畢度中心新館的設計等,都可看到他精湛的作品。


他不僅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亦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曾說過:「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共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

一九九五年,阪神地震後,他為搭建鷹取紙教堂奔走募集資金與人力,號召義工為越南籍災民搭建「紙的小木屋臨時住宅」。

一九九五年的117阪神大地震,家住東京的坂茂建築師從報章媒體看到許多人在倒塌的建築物中罹難,許多的醫師、護士、NGO組織在內的一般市民,在災後的第一時間紛紛趕到現場投入救災工作;「身為建築師的我,究竟能夠做什麼?」

一月底,他決定到神戶一趟,找尋聚集不少越南籍難民的鷹取教會,看能不能幫上什麼忙。當他抵達「災後只剩下一尊基督像」的鷹取教會時,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滿目瘡痍的街景宛如歷經二次大戰炮火的轟炸,而來自不同國籍的災民們,在斷垣殘壁中默默地舉行露天彌撒,彷彿寒冬中尋得溫暖的營火般。

為了讓集結教會的志工們能有更理想的工作環境,坂茂主動跟神父提出興建「紙建築」的構想。神田裕神父一聽,週遭房舍全遭火舌吞噬,竟然還要用紙來蓋房子,直覺坂茂的提議太不可思議了,神父搖搖頭並告訴坂茂,當有形的教會傾倒之後,真正無形的教會終於出現了;神父並追加說:「看到我們的社區遭受如此慘痛的打擊,在社區重新站起來之前,我沒有重建教堂的打算。」這句話深深撼動坂茂的心,但也更加強他要為教會做點什麼的信念。

其後,在「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集會所」的理由下,加上坂茂願意承擔紙建築經費的籌措及義工的招募,神父終於首肯。自此,每週日清晨從東京搭乘五點五十六分的新幹線特快車前往神戶,便成為坂茂的例行功課。

一起來蓋紙教堂
相較於紙建築的設計,捐款的籌募對坂茂而言,是較為困難的。為了募集一千萬日幣的建造資金,坂茂透過展覽會的辦理、報上投稿呼籲、上電台宣傳以及巡迴演講等方式進行募款。此外,他也試著打電話給所有熟悉的建築業界友人,只是當時大家都已透過紅十字會捐出款項,並對於特定宗教團體的捐款也或多或少有所遲疑。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透過電台或報社轉來數千或數萬日幣的小額捐款,當中平成建設的社長高橋松作適值母喪,仍關心紙教堂的推動計畫,甚至將「紙教堂」的模型印在電話卡上,當作母親告別式上弔客的回禮,並將一百萬日幣的香奠金全數捐出。

除了資金的募集外,坂茂也展開建材的募集,諸如太陽工業株式會社的帳篷和聚碳酸酯浪板、太陽水泥工業的連續壁、東洋事業部的金屬器具、大光電機的照明器具等的捐贈,並在一百六十多位義工的相挺下,於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動工。

這座野田北部居民暱稱為Paper Dome的紙教堂,是以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構築成長方形的外牆,內部則用五十八根紙管(長度5m、直徑33cm、厚度15mm)建構出一個可容納八十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坂茂利用紙管構成的橢圓形與外牆之間的空間形成一個迴廊,屋頂則覆蓋以透光的天幕,當光線由屋頂射下,形成一種莊嚴與神聖的氛圍。這座紙建築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作為社區的集會中心,但禮拜天亦兼作教會的彌撒場地。在許多有心人士的慷慨贊助以及義工們的無私付出,鷹取Paper Dome在1995年117震後八個月的九月十七日,終於完工。

最後彌撒
二○○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經常肩掛毛巾、身著工作服的神田裕神父,換上了潔淨的白袍,帶領著兩百多位信眾,在陪伴鷹取地區度過重建十年的「鷹取Paper Dome」,進行最後一場彌撒。

悠揚的聖歌迴盪在這所著名的紙管建築,圓型的紙柱上掛著一幅幅的油畫,一朵朵的向日葵從震後的廢墟上,奮力綻放。油畫下頭以日、韓、英、中、越語書寫的文字,見證著神戶市震災重建的軌跡。

「在震後的荒野地上,人們種下了向日葵的種子,於是那荒野變成了夏日裡,一望無際的向日葵園。」「秋日的震災地上,秋櫻隨風飄舞,城市悄然地踏著復興的腳步,可是那路是崎嶇的,風中的秋櫻時時慰藉著人們疲憊的心靈。」……

當教友們一起誦唱「祝你平安」,充滿笑容地相互握手問安,整個會場陷入一股溫馨的高潮。在紙教堂的外頭,油漆稍退張開雙臂的耶穌像,基座上以三種語言刻著「相親相愛」,祂的頭上戴著安全帽,肩上掛著白毛巾,「如果是天主教徒的話,一定是這個樣子在忙著重建。」神田裕神父提出他的觀點。

這個面積約一百七十平方公尺的鷹取Paper Dome,經過地震重建的洗禮,是社區災後重建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被稱為是「社區營造、交朋友」的地方,居民的集會、電影放映會、演唱會、教會的彌撒、結婚典禮、學生畢業旅行的場地……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式,輪番在此上演,它跨越國籍、宗教,許許多多的人在此互相分享悲傷、喜悅、挫折與歡欣。

鷹取Paper Dome於五月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鷹取Paper Dome完成她階段性的任務,並於六月六日至九日進行解體作業,移往台灣展開她的新生命。

在鷹取教會及日本「鷹取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劃執行委員會」的協助下,這棟深具紀念價值的紙管建築於六月二十八日運抵台灣,並計劃在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社區見學園區,展開她的新生命…


 

 


內部引用此文章 》 外部引用網址: 由於外部引用的廣告太多,暫時關閉外部引用的功能 !! 上一篇
回應列表 ( 0 )
欲回應請先 登入

引用列表 ( 0 ) 為避免不當廣告,新的引用預設為隱藏,作者本人開啟後,其它網友才能看見。
  此文章未被引用

印象工場 攝影家手札 版權所有 © 2008 Photosharp Taiw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