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呈現是由光源、光圈交互作用影響所產生繞攝物理現象的效果呈現,以下是我最近這幾年從物理知識與攝影實務經驗所得到的心得,分享說明如下:
1
光源特性:任何一個光源,我們都可以視為無數小光源的集合,也就是說會有無數道的小光源向外傳遞,如果說有一個燈泡所包含的所有小光線的光波進行的相位與頻率都相同的話 ( 例如:雷射光 ) ,我們就可以稱這個燈泡為同調光源。除了雷射以外的一般燈泡,通常涵蓋各種不同頻率不同相位的小光源,導致光波傳遞速度有落差,傳遞的距離也不同,如果燈泡中相同頻率相同相位的小光源比較多,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燈泡的同調比率較高,這也代表著此燈泡看起亮度比較集中,傳遞距離比較遠,比較容易產生繞射現象,也就是說比較容易產生星芒。 ( 各種光源的同調比率的大小 雷射光 > 鹵素燈 > 燈泡 )
2
傳遞介質:光的傳遞會因為各種介質而使光波的頻率及相位產生變化,例如燈罩、濃霧、塵霾、濾鏡、鏡頭鏡片,也因此,光所經過的各種介值都會影響光的同調比率,也就是會影響傳遞的距離,以及是否容易產生繞射現象。所以燈罩的透明度、燈罩的形狀、空氣的潔淨度、鏡片的透通度都會影響繞射現象的產生,也就是影響是否容易產生星芒。
3
與光源的距離:前面第一點有提到,同調比率越高的燈泡,傳遞的距離越遠,換另一個角度想,如果我們離燈泡越遠,可以看到燈泡所傳遞過來的光線必定是同調比率比較高的光線,因為燈泡中不同調的小光源可能只傳遞幾公尺的距離就消失了,根本無法從燈泡傳遞到我們的眼中,能傳到我們眼中的必定是光源中同調性比較高的小光源。因此理我們距離越遠的燈泡越容易產生星芒,離我們越近的燈泡越不容易產生星芒 ( 星芒越不明顯或開岔 ) 。
4
光圈與 CCD 的距離: 光圈 ( 狹縫 ) 到 CCD/CMOS 的距離要適當或稍微遠一點 , 否則繞射條紋會擠在一團,不容易看出來 . 一般來說長焦段的鏡頭,因為光圈距離感光元件比較遠,星芒的效果會比較好 .
5
光圈大小:光圈越小繞射越明顯
,
越接近可見光波長的繞射條件,因此光圈越小星芒的效果會比較好。
6
光圈形狀:光線進入鏡頭多邊形的光圈時,光圈任何一邊都會因為光線繞射的物理現象而產生兩道星芒,也就是三角形的光圈就會產生六道光芒,五角形就會有十道光芒,正四邊形理論上也會有八道光芒、但因為與對邊的光芒重疊,所以只看的到四道光芒,因此偶數葉片的光圈,光芒數等於葉片數,奇數葉片的光圈,光芒數等於葉片數的二倍,圓形光圈則無光芒只會有光暈。
7 曝光的時間:繞射的特性是中心點最強,然後逐漸向四周遞減,末端微弱到幾乎不存在的繞射光波,可藉由曝光時間的增長,讓末端繞射的光芒更明顯的呈現在感光元件或底片上,也因此會造成曝光時間越長,星芒越長的效果。
結論:想要拍出星芒的效果有五個要點:1.縮小光圈、2.遠離強光、3.拆除鏡頭上所有的濾鏡、4.長曝光時間、5.選擇非圓形光圈的鏡頭(有些鏡頭F7就可以有星芒,有些開到F14還不明顯,這與光圈形狀是否接近圓形有關)
|